KA电子·(中国区)官方网站

    投資者關係

    INVESTOR RELATIONS

    財務知識一點通系列之打開「潘多拉的魔盒」 手把手教你識舞弊

    發佈時間:2024-01-18 編輯:海南KA电子

            一、打開「潘多拉的魔盒」

    丙公司是一家從事產品加工、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於20X1年上市, 20X2年被發現財務舞弊嫌疑並被立案調查。調查顯示,在IPO階段,為滿足上市要求,丙公司大量虛構業務,舞弊幕後的主要推手——大股東甚至不惜舉債,將自有和籌措資金打入企業,完成資金循環。

    具體來看,丙公司的舞弊鏈條為:

    1、虛構商品採購。將企業賬面的資金打到大股東控制的個人賬戶,財務報表記錄為支付商品採購款。

    2、虛構銷售收入。偽造合同、出庫單等單據虛增銷售收入,甚至「不忘」為虛假收入交稅。同時,將實際控制的個人賬戶款項以不同客戶回款的名義分筆轉回到公司的賬戶上。為掩蓋從個人賬戶回款的情形,丙公司甚至偽造了大量銀行回單。

    3、採取成本倒軋確保毛利穩定。由於整個舞弊活動是有計劃地進行,財務人員會根據虛增後的各產品銷售收入、毛利率及生產消耗率倒算相關成本。

    4、利用大股東賬外資金輸血入企業,填補企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及舞弊形成的損耗(如稅收等)。

    大股東不惜成本地進行系統性財務舞弊,企圖獲取IPO所帶來的資本收益。即使企業成功上市,如果停止舞弊,業績也將一落千丈。舞弊造假猶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再無回頭之路。

    上市後,為維持上市前虛增的業務規模,丙公司繼續進行系統性造假。但與IPO階段不同的是,此時募集資金已到位,丙公司賬面上已有充足的資金。所以,舞弊活動又多了一個新目標——將資金打出企業,償還大股東上市前所借外債。公司採取的手段是通過虛增資產在建工程和預付賬款,將資金從企業賬戶打出。

    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IPO前,丙公司大量造假,大股東累積大額債務,成功IPO並募集資金後,大股東通過在建工程或預付賬款方式將資金匯出以償還自身債務,在上市公司賬面上呈現出在建工程或預付賬款的異常增加,最終,丙公司的財務舞弊被監管機構拆穿識破。

    二、三招強化你的「排雷術」

    本案例所描述的系統性財務造假,由於其舞弊鏈條完整,涉及進銷存、現金流量各個環節,隱蔽性較強。然而這並不代表就無跡可尋,我們仍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發現端倪。

    (一)關鍵指標行業對標

    對於有一定專業技術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同行業對標,比對競爭對手和同行業其他企業。尤其是在發現「績優股」時不妨多問幾個為什麼,並基於可獲取的客觀證據開展商業邏輯推理,以判斷該企業否真的可以獲取遠高於同行的毛利率。

    (二)關注異常的在建工程餘額及完工進度

    在本案例中,丙公司工程項目的完工進度在相鄰年度的年報及半年報披露中就存在着顯著的矛盾。

    通過查看丙公司20X1年年報,20X2年半年報以及20X2年年報中在建工程的附註發現,部分項目的投入金額及完工進度均呈現出「匪夷所思」的走勢。比如,A項目的投入金額從20X1年底的人民幣1千萬上升到20X2年的2千萬, 但是工程進度卻從20X1年的40%下降到20X2年的25%;B項目的投入金額從20X1年的人民幣100萬上升到20X2年半年報的人民幣3100萬(完工進度卻為40%不變),而到20X2年年報中又下降到人民幣100萬元(完工進度卻又上升至95%)。諸如此類的異常變動,多次出現於在建工程相關信息披露中。

    (三)關注大量現金交易情形

    在該舞弊案中,涉及大量的現金交易,使得追查資金來源較為困難。對於投資者來說,在電子支付廣泛使用的趨勢下,需要警示仍存在大量現金交易的企業,其可能存在隱藏交易軌跡的嫌疑。

    三、啟示與思考

    在本案例中,雖然大股東費盡心思通過系統性舞弊下了「一盤大棋」,然而終究還是被監管機構識破並受到了相應的處罰。我們作為普通投資者,能從本案例中獲得哪些啟示呢?

    第一,警惕企業「難以置信」的優良表現

    作為投資者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過同行業對標等方法,對「好故事」要審慎評估、仔細推敲,關注高於同行業毛利的商業邏輯基礎是否站得住腳。同時,還可以關注市場媒體是否有負面信息質疑企業表現以及質疑基礎,是否有收到交易所問詢函等。

    第二,培養閱讀公司公告的好習慣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渠道,培養良好的閱讀公司公告習慣對於投資者而言非常必要。本案例中,丙公司作為一家大規模資本投入的企業,投資者尤其要注意其年報和公告中所披露的工程信息,對比以前年度和當年的披露項目是否一致、工程進度是否合理,以及新設項目與企業戰略發展的一致性等。

                                  (本文來源:深交所投資者教育中心)